楚天都市报:师德标兵成武生院闪亮名片
日期:2022-09-07 人气:663

阮中尉在课堂上

黄芳一(前排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余璐璐指导学生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程晓璐 田野 刘怿凡 摄影:通讯员 陈冲
在课堂中融入精巧实验,把概念难、公式多的力学课变得精彩有趣;宽严并济,将最新的专业理论、科研实践和职业素养融入教学;传授知识更教授做人道理,利用课余时间单独为有志考研的学生“加料”……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表彰了2021-2022年“师德标兵”:澳门威斯尼斯人官方网站登录阮中尉副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芳一副教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余璐璐副教授。据了解,该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每两年评选一次“师德标兵”,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教学方法
他用巧办法带学生轻松玩转力学
“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投身到工程实践中,才能教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工科专业人才。”阮中尉将朴实无华的话语,落实在了切切实实的行动上。
阮中尉所负责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门力学课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最“怕”的必修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对学生的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微积分等数学工具的运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是阮中尉面临的大难题。实践出真知,一个个精巧的小实验被阮中尉设计出来——只是两个纸盒子、一张A4纸就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了复杂的梁弯曲时的应力情况。带着他的小实验,阮中尉走上了学校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赛场,并夺得了全校理工组第一名。
阮中尉还擅长在课堂上引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通过撕开食品包装塑料袋来展示应力集中的应用;用一根直尺和一些砝码让学生来观察梁在受到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作用时有着不同的承载能力;用晾衣绳和晾衣杆来展示拉伸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区别……“只要找对方法,教和学都会变得简单。”多年来,阮中尉的学生评教长期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优秀教师、模范教师表彰,还指导学生获得第五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二等奖。
“校园长城工程、钱学森纪念馆三期工程、梦江南国学馆、江南水乡七大风情园、问天书院、校友之家、生活艺术楼、云天游泳馆……”阮中尉对各个校园建设项目如数家珍,他不仅承担了规划、工程勘查、设计工作,还带着学生一起参与测量、施工、监理、验收等过程。“教学要课堂与实践并重”是阮中尉一直秉持的原则。学生马立明团队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校园的无人机辅助下的测绘工作,一大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学校小微建筑设计工作,还有大量设计方案被学校采纳并实施,真真切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工程实践中。
提升教学水平
他的实验课上每个细节都抓得严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执教二十载,黄芳一始终坚信这一点,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将最新的专业理论和科研实践运用到教学中去。“黄老师的课件不仅美观,而且内容总是最新的。”黄芳一凭借自己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黄芳一对学生宽严并济是出了名的,对于一些得过且过的学生,他会一边严抓课堂纪律,时刻给学生进行鞭策、教育;一边在批评之后及时与他们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学生虽然成年,但自制能力不足,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多一些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一定会被打动。”一番朴素的话,道出了黄芳一沉甸甸的责任感。
黄芳一在讲授实验课程时,自创了一套“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的“三阶”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然后从做中分析技术要点在哪,并从原理上分析“为何要这么做”,阐明实验设计的精髓,最后通过实验,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与优化实验设计的效果。与此同时,他还将职业道德素养等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估算准确试剂、耗材的用量,造成一定的浪费,或是果酒实训中怕麻烦,灭菌和消毒不严格等,都要被黄芳一“数落”一番。黄芳一认为,“让学生从源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将会终生受用。”他还和教研室团队面向全院开展“果酒、啤酒品鉴活动”,被师生誉为生科院的“工匠教授”。
高校人才培养之路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早在2017年,黄芳一就是武汉市科技特派员,并帮助武汉农宝超力有机肥公司于翌年成功获批“武汉市科技工作站”。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黄芳一牺牲业余时间,从菌种配伍、制种工艺、发酵控制及施用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成功解决生产难题,并成功申报发明专利一项。另外,他主持的项目“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入选湖北省“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助力学校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丰富教学内涵
她将思政和道德教育融入课堂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余璐璐副教授进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任教已有十年,她始终牢记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受学生喜爱、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这些年来,她单独为有志考研的学生“加料”,利用课后时间给他们介绍复习经验,引导他们查找文献,增加学习的深度、广度;同时,她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能够以最大的限度理解、善待学生。
在教学中,余璐璐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将思政教育和道德指引融于教学之中,她的课堂被评为校级“思政示范课堂”。在讲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时候,余璐璐通过引入利比希“床头的标签”“真相之柜”等故事,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要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介绍土壤动物蚯蚓的时候,引入《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食黄泉,用心一也”等诗句,告诉学生无论自身条件如何,用心专一,必将有所作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此外,余璐璐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多次获得“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她所带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很多都来自于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她指导的“家醛净—生物除醛空气清新剂的创新设计及推广应用”项目,就源于学生在实验课时对“生物除醛”非常感兴趣,课后师生深度探讨,确定了研究方向,该项目先后获得学校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银奖、第三届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近年来,余璐璐先后获评学校“课程育人先锋”“优秀教师”“优秀党员”“青年科技标兵”“劳动模范”等荣誉,多次在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奖。
好师德引领
好老师辈出
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像这三位“师德标兵”一样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还有很多很多。
近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王瑾光荣当选2022年度“荆楚好老师”,这是继2018年吕慧英教授、2019年张秋菊副教授、2020年刘群教授获评后,该校又一名教师获此殊荣。
多年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选拔和培养优秀教师队伍上不断发力,挖掘教师队伍的人才潜力。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注重选拔、培养、考核等方面同时着手,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在选拔环节,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人才选聘机制;在培养环节,着重培育弘扬高尚师德,弘扬立德树人的职业追求,并以激发教师潜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培养方案;在考核环节,重点强化师德考评落实,完善聘期考核标准,规范聘期考核工作,构建渠道畅通、衔接有序的人才发展通道,有效地促进了优秀青年教师人才培养。
成风化雨,润物无声。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如何深化教师选育机制改革,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一直在不断探索。
